认识中国的方法

 

 

  摘自《腾飞的龙》

  韩国驻华大使 金夏中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2003年第二次印刷

 

 

        我们在了解一个民族之前,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以此来判断,他们是具备哪种气质的人,怎样才能尊重他们,才能与他们合作。同样,在了解中国之前,首先要学习中文,以便了解中国的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开拓出一条与中国人合作的道路。

  而在正确了解中国的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1、不要去寻找标准答案;2、不要过分依赖于间接的信息;3、不要急于作出判断;4、应考虑变化的速度等。

  正确了解的基础

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了解

  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思想方式,了解该国的文字和语言是关键。如果我们不懂得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而想去了解这个民族,是很难了解他们的。中国文字作为表意文字,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一个不懂中文的人,是几乎不可能正确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中国的现状的。相反,如果我们看懂汉字,就会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由此将会加深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热爱。

  西方人对中国不太了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字。对于西方人来说,汉字太难,也太难理解。所以,即使是了解中国的西方人,讲汉语也还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而中文讲得很好的人,也不见得十分理解汉字;而且,即便是理解汉字的人也不一定能写好汉字。比如,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担任中文翻译的外国人,多是华裔,他们作为华裔能做中文翻译,但他们当中真正能做到边写汉字边翻译的人却非常少。

  那么,外国人究竟怎样看待汉字,我想举这样一个例子。那是我担任驻华使馆公使时的事情。有一次,我应邀到一位在中国工作10年以上的西方外交官家里做客。但在晚餐席上,那位外交官提起中国的书法艺术,说中国人把自己的文字视为艺术,真是不可思议。对此,我解释说,中国的汉字与其他国家的文字不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按其意思造出来的,因此不能将书法艺术简单地视同于英文字母。但在场的外国人却都露出不太赞同的表情。

  如上所述,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懂汉字是必不可少的。如不懂中国语言和文字,对于中国的了解,只能停留在极其片面和枝节性的认识水平上。

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气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只有那样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而只有了解了中国人的气质,才能学会尊重他们的方法,才能与他们进行合作。

  我常常望着汉字好奇地想,西方人会对它作出怎样的解释。比如,当中国人提到“仁”、“道”、“孝”时,韩国人很容易就斟酌出是什么意思,但对西方人来说,却太难理解了。

  正确了解的方法

不要去寻找标准答案

  要想了解中国,首先应考虑到,中国不能用一种标准答案来作出定论。那是因为中国太大、太多样化、也太复杂,因此,根据人们对中国所持的立场和观点的不同,其见解也各不相同。或许把中国视作任何人(连中国人自己)都很难解开的一个巨大谜语,是最恰当不过的。

不要过分依赖于间接的信息

  由于中国的广阔和多样性,仅凭新闻报道、资料及个别人的话,来了解中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想正确了解中国,充分利用以前的资料固然重要,但如条件允许,最好亲自到中国耳闻目睹,与中国人直接接触后再做评价。

  特别是,在中国与什么样的人打过交道非常关键,遇见好人会对中国产生好印象,而遇见坏人就会对中国产生不好的印象。因此,尽可能多地与各种各样的中国人打交道,将有助于了解中国。也只有那样,才会对中国作出正确、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不要急于作出判断

  作为一个国家来说,中国的幅员过于辽阔,人口过于众多,历史也过于悠久;中国人的气质和想法也因此根据地区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不能只拿个别地区和个别地区的人,就对整个中国和所有中国人一概而论。举例说,看到四川人或广东人,不能认为他们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当然也不能只看到北京和上海就认为这代表中国所有城市的发展水平。总之,我们在分析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问题时,不要只看到一方面,也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应在充裕的时间里冷静地思考。

应考虑变化的速度

  如今,中国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吃惊。看到中国的人,无不对它的发展速度感到恐惧,有些国家甚至推出了“中国威胁论”。以至于我们在一年前、两年前,甚至是最近才获知的消息,在中国有可能已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有关中国的问题,我们应考虑到中国的变化速度。同时要记住,把上一年或几个月前听到或看到的情况,当做是目前中国的情况,则会发现很多都是错误的判断。
 
打印】【关闭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6号辉煌时代大厦 5F15    邮编: 100080
        电话:0086-010-62677589    传真:62677594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laihua@cscs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