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

(摘自新世界出版社《向世界说明中国》2005年5月第一版,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1999年9月2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报告)

  我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谈谈中国人。

  理解一个人不容易,理解一个民族就更难。颇受中国人尊敬的戴高乐将军曾说过,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比地球和月亮的距离还大(Going to the moon isn’t very far. The greatest distance we have to cover is still between us.),但我希望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能够克服地理上和文化上的距离,走得更近,走得更亲密。

  最先使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的真实存在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描述富足、强盛、美丽的东方古国的游记,引起了无数欧洲人的向往和好奇。到18、19世纪,法国形成了“中国热”。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戈蒂耶有一首诗叫《中国热》,诗的大意是,“我心爱的姑娘在中国,住在细瓷塔中,在那鱼鹰出没的黄河畔。小脚可握在手中把玩,黄皮肤比铜灯还亮,每晚,她如同诗人一般,将垂柳和桃花咏叹”。这首诗向读者展现出一幅温馨的中国画。但戈蒂耶的诗有一句是错了,“小脚”是不能入诗的。戈蒂耶可能并不知道,当时中国妇女的小脚是“缠足”,它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汉族占92%,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2000多人。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中国人,只能就这许多民族的共性而谈,要讨论这些民族的区别,应当另外开一场演讲会。

  我打算以说明中国人在本世纪的100年中的变化,来说明当代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中国和中国人在这一世纪的巨大变化,是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的3500年中,任何一个世纪都不曾有过的,今后任何一个一百年恐怕也难有能与之相比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今天我想着重说明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这是因为中国在这一世纪有过两次革命,才给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和思想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这两次革命,第一次是孙逸仙先生领导的1911年革命,他推翻了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清朝,结束了中国封建主义社会。此后由于中国的军阀战争和外国侵略,特别是1931年至1945年日本的侵略,加剧了中国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会的程度。第二次革命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由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邓小平所领导的改革开始于1978年,邓小平自己说过,这次改革具有革命的性质。这次改革确定了中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任务。本世纪的中国历史,使中国人认识到“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改革”开放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是应当同时坚持的。中国由此进入了经济调整发展的时期,这20年来中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7%。大家知道,对中国命运有重大影响的邓小平等多位中国领导人,曾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这一点是我应当提及的。

  中国人是以落后与屈辱的面貌进入1900年的。本世纪初的一本荷兰字典《标准范德字典》将中国人解释为愚蠢的人,精神有问题的人。在1950年以前,也有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

  那时的中国人可以用小脚女人来代表,中国人正是用这样一双畸形的脚挪入1900年的。在那时妇女缠足的恶习在中国相当普遍,无论富人和穷人妇女都是如此。

  今天中国人将以健康、坚实的步伐跨入2000年。中国人在世界运动场上能取得几项冠军,这在5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有人说中国妇女的进步超过了中国男人,这也许是事实,排球、足球、体操、游泳都是中国女子跑在了前面。

  我想由中国家庭和妇女的变化谈起,进而谈谈中国人的几个重要观念的变化。

  中国的旧式家庭往往兄弟结婚之后仍住在一起,女孩子结婚之后自然就离开家庭。越是富裕人家,人口越多,并认为多子多孙是福分,一家有20-30口人也颇为多见。中国的儒家学说强调克制“个人主义”,鼓励“集体主义”,而家庭也是一种“集体”。儒家学说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对家庭的忠诚至高无上,也强调家长的统治。因此,这样的大家庭中缺乏民主性,家长占有统治地位,往往也发生各种悲剧。年轻时留法的中国大作家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对封建大家庭的破落有深刻的描述,这三部书已有法译本。1950年之后这样的大家庭已较少见,现代则没有了,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人口为3.63人。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没有改变,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感没有被削弱。中国平均家庭人口的减少,也和中国政府号召的家庭计划有关,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为9.5‰。有的大城市已出现负增长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中国青年男女结合主要靠父母包办,由此出现种种爱情的悲剧故事。现在,婚姻则完全由当事人决定。还出现了电视征婚、广告征婚、婚姻介绍所等方式。在二十多年前,跨国婚姻是不可想象的,1977年在中国留学的法国小姐奥迪尔与中国学生田力要求结婚,当时中国民政局竟不敢批准他们结婚。最后是邓小平先生点头,这对有情人才终成眷属。现在,中国有专门的跨国婚姻条例,保护中国公民与海外公民的婚姻。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妇女必须从一而终等传统的婚姻观念如同一根根无形的纽带,牢固地维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多元化,独立意识增强,夫妻双方在观念、需求、生活方式、感情等方面出现严重分歧时,往往会毅然解除婚姻关系。

  在1966年开始的所谓“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教育事业受到空前的摧残。中国的全部大学居然在6年内没有招生。但是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传统并没有因此而中断,许多由于“文革”而没有上大学的父母表现出更强烈的让子女上大学的愿望。中国教育的缺点在于过分重视考试分数,中学和小学的校长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考取名牌大学和名牌中学,不惜减少学生的课余时间也要给他们讲解更多的知识。由此,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那种制度注重死记硬背,而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中国政府已大力进行改革,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国在1900年只有不足10所小规模的大学,现在有大学1022所。人们对子女能否上大学甚为重视,每年暑假对有孩子考大学的家庭来说,都是紧张的时刻。今年基于这种要求上大学的压力,中国政府要求大学招生数比去年扩大47%,达到153万名。中国大学绝大多数是国立的,民营的大学将会大有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多数学生选择自然科学,而学习经济、法律、政治的学生较少。年轻人的观念正在改变,今天大学招生中学习经济、法律、政治、文学、外语的学生,对今后中国公务员的知识结构改变会有好处。择业观的改变,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在中国儒家典籍中,反复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过去中国社会阶层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商人是最没地位的。对商业和商人的轻视,导致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市场经济不发达,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不但不轻视商业和商人,而且有很多优秀人才投身商海。

  50年来,中国GDP增长了30倍,人均GDP增长了10倍。如今12天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总值。改革开放20年来,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0元(16美元)提高到1998年的2162元(260美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30元(42美元)增加到5425.10元(660美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6万亿元(7300亿美元),这大体上接近中国一年GDP的总值。人们比过去有钱了,生活质量乃至生活习惯也开始变化了。

  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人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消费所占比重一直非常大。现在,这种状况发生了明显转变。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Engel Coefficient)由1978年的67.6%降低到1997年的55.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7%下降到1997年的46.6%。城镇居民食品逐渐开始讲究营养和风味的多样化。

  我在1996年主持过法国达能(Danone)集团总裁吕布(Riboud)先生在上海的演讲,他提出了“口味国际化”问题。这在饮食保守的中国尤其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今天,喝法国葡萄酒,已成为很平常的事情。顺便说一下,达能酸奶也已征服中国城市人的口味。

  20年前,与其说中国人都喜欢穿一身蓝,不如说是由于收入的限制使然。当然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对于女装而言,有封建意识的残余影响。1896年罗丹的《吻》问世时,中国人是不可能欣赏的。上海一位画家在1914年第一次以模特教学生绘画时,引起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风波。1982年一支已签了合同的法国服装表演队的中国之行没有成功。如今,西装、T恤、套裙、超短裙、牛仔服等,千姿百态。中国的时装已开始引起世界的瞩目,中国的服装模特也开始获得世界大奖。“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此外,美容化妆品在改革开放以前被认为是奢侈品,今天,巴黎香水、口红等外国高档化妆品在城市中随处可见。

  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从1949年开始一直是由国家无偿分配的,居住者所出租金约为工资的5%。10年前中国开始试行住房制度改革,开始鼓励私人购买。由于建房资金多元化,人均居住面积成倍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6平米提高到1998年的9.3平米,增长了1.58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1平米,增加到1998年的23.7平米,增长了1.92倍。现在,购买私有住房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家庭装修普遍风行,住宅功能日趋完备,朝着舒适、美观、协调的方向发展。10%的城市家庭有了电脑,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去年为250万户,今年6月为400万户

  在中国这个大改革的时代,许多观念同时发生变化。这些新的观念彼此又发生影响,例如:中国人环保意识的提高,引发了由环保问题引起的诉讼,工厂甚至地方政府成了被告也屡见不鲜。

  本世纪即将结束,中国人已有与全世界各国人民并肩前进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中国人将以完全不同于1900年的观念与姿态进入2000年。

  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毕生对中国文化抱着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赞美,他在促进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方面功不可没。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是有名的“中国迷”,对中国文化的偏爱和欣赏,在他的小说中经常流露出来。如在长篇小说《幻灭》中,他大段叙述了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术所用的原料、它的工艺产品及其优于法国同行之处。他还撰写了洋洋万言的论文《中国,中国人》,表现他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和欣赏。同样,中国人民对巴尔扎克的作品也非常喜爱,巴尔扎克的作品在中国的印行量远远超过了法国。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时髦的名词之一。大型喷气式飞机、通讯、互联网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特别是全球贸易量和跨国界的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人们都开始感受到“全球化”将深刻地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于是人们会问,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对“全球化”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或者反过来问,“全球化”会对人类的不同文化有什么影响?

  “全球化”无疑会加强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我确信人类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有益的,不同文化的互补是主要的,而它们的冲突是次要的。面对21世纪,中国人愿意在人类的进步中与全世界携手前进。中国人期待着与法国人、欧洲人进一步开展更加卓有成效的合作。

  希望我的演说能引起大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更多的兴趣。

注释:

① 2004年初中国有国立大学2003所,私立大学(民营大学)1335所(含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133所)

②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③ 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他的作品大都以人体表达他的信念,从身体的行动姿态表现出美学意蕴,以达到对个性的探索。《吻》是罗丹极负盛名的作品,取材于但丁《神曲》中的保罗与法兰斯卡的悲恋故事,深刻表达了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悸动心荡的激情。

④ 2003年末,中国互联网用户达7800万户。

 
打印】【关闭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6号辉煌时代大厦 5F15    邮编: 100080
        电话:0086-010-62677589    传真:62677594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laihua@cscs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