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名外籍志愿者7月9日全部到京

  走进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间教室,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如同走进了一个留学生的聚会。24名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学生,在这里接受中国文化培训。奥运会期间,他们将作为媒体运行奥林匹克新闻服务(ONS)志愿者,为各国的记者提供“直接引语”。

  7月9日前,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10所高校292名媒体运行海外志愿者全部到达北京,并接受培训。除了媒体运行专业志愿者外,还有一部分外籍通用志愿者,他们将提供观众服务、语言服务、场馆运行等志愿服务。

  解词 直接引语

  来自多个国家的媒体运行志愿者,将充当起记者的“眼睛和耳朵”。他们在奥运会时,将作为“记者”深入到各个场馆的混合区采访运动员,为各国记者搜集运动员的直接引语。有发布会和混合区采访时,志愿者就边听边记,然后在15分钟内,将所听所见写成稿子,发到奥运会媒体信息平台上,给注册记者提供最新的素材。

  柯亦诚 流利中国话是我的杀手锏

  “哥们儿,吃了吗?”柯亦诚用具有浓郁中国味的方式和熟识的人打着招呼。在爱荷华大学学习中文的柯亦诚,是一名大三的学生。

  “我是同学里来中国次数最多的人,他们都是第一次,而我这都是第二次来中国了。”去年,柯亦诚利用暑假在天津理工大学学习中文。

  今年2月18日到3月9日,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陆续派出7个面试小组分赴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10所海外签约大学。

  柯亦诚面对几位中国考官,有些紧张,平时流利的汉语开始变得蹩脚,但他灿烂的笑容却博得考官的青睐。“有的词想不起来,一紧张就不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了。”柯亦诚很快找回了状态,开始对答如流。在经过了即时引语、限时听写能力,并通过面谈、组织辩论会等形式的综合素质、合作精神考核后,流利的中文成为他的“杀手锏”,柯亦诚经过了层层选拔,最终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

  初到北京,柯亦诚在煎饼摊前转了几圈,最终也没弄明白到底是在做什么。“看上去有点像在做匹萨,但是把鸡蛋和香肠放在饼上面之后,又卷起来了。”一年之后,这个曾经围着煎饼摊打转的年轻人,已经能够在故宫给他的同乡当导游。

  坐上人力车,柯亦诚穿梭于北京的胡同,走走停停,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老北京的人文风情。“了解北京的文化历史,这也是作为志愿者应该做到的,我们可以把我们了解到的北京,把北京的文化传递给外国运动员和游客。”

  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着柯亦诚,他把自己称为“好吃之徒”,从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到北京的爆肚,他把京津的小吃几乎吃了个遍。“我还没有喝过豆汁,不知道什么味道,过几天要去尝尝。”

  拿到了北京奥运会外籍志愿者录用通知后,柯亦诚笑得更加灿烂。手腕上象征志愿者服务的微笑圈已经成为柯亦诚身体的一部分,“做一名奥运会志愿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这次能够来到北京,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沈孟石 北京奥运是我梦想的开始

  在24名学生中,比起其他初到中国的同学,Marcus Schulz算是一个中国通,他在中国学习汉语已经有5个月的时间。在中国,他喜欢所有人叫他的中文名字——沈孟石。“像孟子一样聪明,那么有思想,像石头一样坚强。”21岁的小伙子解释着自己的名字。

  南京是沈孟石初到中国的第一站,在南京大学学习汉语,他感受着六朝古都的亲切与朴实。热衷社会活动的沈孟石看到北京奥运会正在招募志愿者,就第一时间填了表格。“我在美国学习的是新闻和国际贸易专业,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记者,北京奥运会能提供这样好的锻炼机会,是我梦想的开始。”

  好运北京摔跤比赛成为他志愿者生涯的首演,沈孟石又来到了北京。比赛中,沈孟石坐在记者席中不停地记录;比赛后,他迅速地跑下看台,和其他记者一样在媒体采访区展开位置抢夺大战。瘦小的沈孟石总会挤到最前面,并不停地发问。“我要写出最好的新闻,多问问题才能找到更多的细节。自己也能在新闻专业上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场比赛结束后,沈孟石再次冲到了运动员面前开始发问。可是面前的伊朗运动员却毫无回答的意思,脸上除了疲劳,没有别的表情。沈孟石又重复了一遍问题,伊朗运动员将双手摊开,做了一个鬼脸。“我这才明白他不会说英语,听不懂我的问题。”焦急的沈孟石巡视四周,突然看到一台摄像机上有伊朗的英文字样。沈孟石一把拉过了摄像师,请他帮忙翻译。“最后还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采访,运动员的回答也很生动有趣。”

  北京奥运会期间,沈孟石将作为摔跤比赛的媒体运行志愿者服务奥运。浏览优秀新闻作品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天下课后,他都躲在宿舍中“充电”。

  沈孟石已经爱上了北京这个城市,“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城市,我觉得待在这里很舒服。”他经常和中国朋友一起品尝中国美食,在美国吃惯了AA制的沈孟石,被中国朋友请客吃饭的方式吸引住了。“我很喜欢这样,朋友的感情会越来越好。在美国的AA制,有时会让朋友间感情变淡。”每到周末,沈孟石和他的朋友们就开始轮流坐庄,享受着北京夏日难得的清凉。

  尤纳斯 做志愿者回报中国人的友好

  尤纳斯用“马马虎虎”来评价自己的汉语水平,37岁的尤纳斯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目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专业的博士学位。

  尤纳斯与中国算是老相识了,从1996年至今已经4次来到北京。“待的时间越来越长,第一次是两个月,从2006年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尤纳斯的妻子和3个孩子也从巴基斯坦来到了中国,一家人也变成了“新北京人”。“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北京的地图和路上的指示牌都只有汉语的,而现在既有汉语又有英语,这就是奥运给开放的中国带来的变化。”

  从朋友口中,尤纳斯得到了北京奥运会要招募外籍志愿者的消息。他丝毫没有犹豫,一份详细的个人信息发送到了奥组委网站。“我可以说巴基斯坦语、汉语、英语3种语言,能够成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我特别高兴。”

  在志愿服务中,他填报了曲棍球赛场引导服务。“曲棍球和巴基斯坦的国球板球非常相似,我很喜欢,并且懂得一些规则。”好运北京曲棍球邀请赛也成为尤纳斯的一次演习。比赛中,他引导运动员检录、进场,消除运动员与志愿者之间的语言障碍。

  在比赛中,尤纳斯结识了很多中国志愿者,他们经常传授给尤纳斯一些培训经验。“一起讨论,中文和英文都能用上,我和他们学习汉语,他们也会和我练习英语口语。”

  日新月异的北京让尤纳斯有了长期居住下去的打算,每到周末,一家人就会选择出游,享受北京历史文化的积淀。刚到北京的时候,尤纳斯只会说“你好”“再见”这样简单的词汇,但是现在他可以用流利的普通话解释自己喜欢北京的理由:“北京是开放的、发展的、包容的城市。”尤纳斯觉得这里的现代化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国家。

  “我刚到北京的时候,热情的中国人给我很大的帮助。奥运会时会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我正好能发挥语言的优势,为来北京看奥运会的外国游客和运动员提供服务。这也是我对友好的中国人民最好的回报。”

 
打印】【关闭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编: 100083
        电话:10-82361097    传真: 82361098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laihua@csc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