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大使校友回母校

——记59届校友、原波兰驻华大使古拉尔赤克回母校



古拉尔赤克校友在“母与子”像前留影

 2008年8月12日,北京奥运会的第四天。我校1959届校友、原波兰驻华大使古拉尔赤克博士(中文名齐奂武,简称“齐大使”),借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机会,回母校与校领导和母校老师亲切见面。他是作为北京市市长特邀的“国际贵宾”身份应邀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而专程来京的,他是本届奥运会开幕式北京市市长邀请的9名欧洲贵宾中的一位,也是唯一的波兰人。他于2001年被刘淇市长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是被授予这一荣誉的第二位外国驻华大使。在8月10日的欢迎会上,郭金龙市长对他的评语是:尊重您一辈子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为两国关系所做的贡献。

  从18岁至72岁,入学54年、毕业49年后的他,此番能再次回到母校,他感到特别荣幸和激动。他愉快地向母校的老师们回忆了他1954年至1959年在母校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的五年学习生活,讲述了他担任波兰驻华外交官18年和其后担任波兰总统、总理顾问以及波中友好协会会长为两国友好所做的工作。

  陈准民校长代表母校向齐大使多年来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和为中波友好所做的贡献表示敬意,并为这位杰出的留学生校友颁发了“校以君荣”的徽章。

  参加小型聚会的还有:原校长孙维炎、校友会贾怀勤会长、59届校友代表何铁亮先生、校办主任余兴发、校友会副秘书长丁激中等。

  齐大使还与孙维炎老校长等母校的老师们一起前往旧鼓楼大街,重访前马厂胡同的老校园。晚上,陈校长在前马厂老校园附近的餐厅宴请了齐大使校友。



陈准民校长向古拉尔赤克表示欢迎和敬意

  古拉尔赤克,波兰人,生于1936年,1953年到中国留学,先在北京大学进行语言培训一年,1954年,刚刚成立的北京外贸学院招收了12名外国留学生,他们是来自波兰、捷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高中毕业生。古拉尔赤克就是其中的一位。毕业后,他回到波兰,先后从事外贸和外交工作,获博士学位;1972年,被派到波兰驻中国大使馆工作,先后任三秘、二秘、一秘、临时代办,1994年至1999年任大使,卸任回国后,任总统、总理亚洲中国事务顾问、外贸公司总经理。

  前马厂胡同,距鼓楼仅几十米远。齐大使健步于这条北京特色十分突出的老街,为比他年轻的校长和老师引路。他喜欢人们称他“北京佬”,他确实对老北京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此时的他,俨然成为了这里的主人。他指着那个四合院和旁边的小楼对母校老师说:

  “这里是当年的校园。我们留学生的宿舍就在这里,当时是一座小红楼。我们留学生两个人一个房间,中国学生二三十人住一个大房间。晚上,我经常回来很晚,宿舍大门关了,我就从这道墙翻进去。哈哈!

  “那时,中国和苏联关系特别好。我走在胡同里,中国小孩一边跟着我跑,一边叫我:苏联老大哥!苏联老大哥!我生气了,说:我不是苏联老大哥。小孩问:那你是谁?你是美帝国?我说,我也不是美帝,我来自东欧的波兰。我经常到旧鼓楼大街买东西,散步,到中国餐馆——大同餐厅吃饭、喝啤酒,这是一家湖南风味的餐厅。我非常喜欢湘菜和川菜。这就是大学生的生活。我在这里住了三年,结婚后搬到附近的另外一条胡同,叫做小石桥。”

  时光倒退到五十多年前的老北京。在那个四合院大学里,这位刚入学的波兰留学生,一句中文

  也不懂。第一天上课,他只听懂了一个词,还是俄语。渡过半年的语言听力关后,他的学习才进入角色。他最喜欢的专业课是国际市场行情,另外对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课程非常感兴趣。同学们发现,这位活泼、英俊的波兰留学生好厉害,他的功课都是“优”!他于是成为留学生中惟一的“三好生”。他至今还保存着那枚三好奖章,提起这个荣誉,他极为自豪。

  汉语作为他的第一外语,成为日后伴随他数十年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他毕业前的汊语口语几乎与今天的加拿大人“大山”不相上下。有意思的是,他的第二外语——英语,也是在北京外贸学院打下的基础。因为作为涉外专业院校,北京外贸学院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每个中国学生毕业时都至少要做到外语听、说、读、写俱佳。他与中国学生一起上“外语”课,他选择了英语。可以想象,他听课时如何先将波兰语和汉语之间加以转换,然后再将英语和汉语加以联系,这可真是外上加外了。他如今能够熟练地使用中、英、俄、葡四种外语,前两种外语都是他在中国留学的果实。

  留学生们还和中国学生一起参加同样的课外活动。他对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印象最是深刻。不过他不明白:为什么中外学生的劳动时间不一样,为什么要照顾留学生,只让他们在工地住3天,而中国学生却是连续住7至10天。集体劳动令他兴奋,这是他第一次和这么多的中国人在一起劳动。这让他想起了在波兰家乡参加的一些劳动和各种青年团的活动。

  校园到处荡漾着青春的旋律。而这其中,属于他们留学生的那些节拍极为独特。当时他是在华波兰留学生会主席,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自然是活跃分子。在什刹海练过划船、滑冰。体育方面他有多项专长,他在波兰时就是运动员。他很自然地成为北京外贸学院田径队和排球队的主力。那次,他率领的在华波兰留学生排球队差点打败了蒙古国家排球队!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作息时间大不相同,这也是5年中他最难适应的方面。中国学生生活规律严格:早6时必须起床出操,晚10时必须熄灯睡觉。而外国学生的夜晚却是娱乐活动最为活跃的时间,他们难以想象10点钟怎么能躺得下去。早上,自然要睡到临上课才起床。一座小红楼,下面住中国学生,顶层住外国学生,每到晚上10点,下面已是黑洞洞一片宁静,上面却还是灯火通明,歌声伴着各种器乐在北京的夜空飘荡。

  伫立于旧鼓楼大街的十字路口,他的脸上特别兴奋。他回忆起当年与中国姑娘的浪漫恋情:“1956年,我和北京电力设计院翻译、苏州姑娘戈渊渊相识并相爱。我就是在这条街上碰到她的。那天,我们几个外国留学生一起从王府井回来,走在我们前面的两个中国姑娘吸引了我。她们穿着西式的服装,这种服装在当时的北京是很少的,非常漂亮。我们都是年轻人,自有相识的办法。她们在对面大街买东西,我们跟着她们走,用俄文对他们品头论足。没想到,她们都听懂了,并且用俄语回击我们。就这样,我和她认识了。当时,中国人与外国人谈恋爱还不被理解和认可。中国外交部的官员对她说:你是这么年轻漂亮的中国姑娘,怎么要嫁给外国留学生?外国人不老实的,爱喝酒,对夫人不忠诚。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我决定快速与这位善良美丽的中国姑娘结婚。我找到波兰外交部,一个年轻的副部长见了我。他说:你到底为什么和中国姑娘结婚?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相爱。官员哈哈笑着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向我祝贺。我知道,不久前他刚娶了一个苏联姑娘做夫人,所以他完全支持我。接着,中国外交部得到了波兰的照会。就这样,我们的结婚得到了两国外交部的批准。北京外贸学院的领导对此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分管留学生的副院长亲自为我找了间小屋作新房。我们在这个学校食堂和在大使馆各搞了一个婚礼。我们两人都是在决定结婚以后才通知的父母。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苏州,取名丽丽——一个中国或波兰都用得非常普遍的女孩名。”

  他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是《世界大豆市场行情》,因为他知道,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是中国举足轻重的商品。他的论文被评为“优”。当时中国大学生不授予学士学位,他回到波兰后,根据他在中国五年的本科学习被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又以他在中美关系上的研究成果而获得博士学位。

  他总结说:“我的大学生活‘内容’真是不少:学了外贸,当了三好生,还谈了恋爱,结了婚,并且有了女儿。我打破了好几个规矩:一是中国女人不许和外国男人恋爱结婚;二是大学生不能结婚;三是结婚不许同住;四是大学生更不能生孩子。” 他也坦言:五十年代的一些政治运动给一些中国同学带来不幸,虽然后来都被平反了,但毕竟浪费了他们的宝贵青春。

  他在中国建立了事业和生活的基础,这一基础确定了他生命之舟的定位和航行线路。当然,真正奠定他日后事业成就的,还是他走出大学校门后不懈的奋斗。他毕业以后在波兰外贸部工作,1963第一次出国,以波兰驻巴西商务处工作四年。七十年代初,他一直供职于波兰驻北京大使馆和波兰外交部主管中国事务。别的国家和优厚待遇的国际组织他都放弃了。他驻华大使馆当了四次外交官,从二秘、一秘、首席参赞、公使衔参赞到大使,他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和中国有关系。

  他早年在北京的求学经历和波中合璧的婚姻家庭,为他后来的事业定了位,也培养了他对中国对北京深深的感情。早年的背景,把他这一生和中国连在了一起,特别是在中国担任18年外交官期间,他致力于两国友好和贸易关系,他的中朋友遍布于中国各界。几十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样变幻,不管波兰政局如何更迭,抑或波中友好出现障碍,他都对波中的友好矢志不渝。

  也正是由于“爱之愈深,责之愈切”,所以他对中国、对北京存在的不尽人意之处也会给予爱人式的批评。出于他对北京旧城的深刻感情,他强烈希望北京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要不要破坏古老的文化。他说:“你知道,欧洲对古城都特别保护,可是在中国,在北京,可能因为名胜古迹太多了,所以你们不太重视保护工作。”

  他的汉语之流利,对中国人心理了解之透彻,令人惊讶。他的一双儿女都能讲汉语,也在从事有关中国的工作。儿子目前是波兰国营电视台常驻北京的记者。他从60年代即任波中友好协会理事,此后一直致力于波中友好事业,他领导的波中友好协会尽管目前出现一些困难,但他仍然执著于努力推进这项事业,在他的努力下,近年又在波兰13个省复活了分会的活动,又有不少人参加波中友好协会,包括很多年轻的大学生。

  夕阳西下,他流连于前马厂胡同,与这里的老居民聊天,不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他挥起放在路边的大扫把留影。镜头中,尘封已久的青春岁月再次绽放,“北京奥运会嘉宾”的胸牌和“校以君荣”的徽章让时空跨越半世纪,交汇一处,让72岁的他陶醉。

  古拉尔赤克,也就是齐奂武,用五十五年的友好和爱换来北京荣誉市民和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殊荣;他也用近五十年的事业奋斗历程和致力于波中友好的深深的足迹,让他的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培养了他这样一位国际人才和友好使者而骄傲!

(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网)

 
打印】【关闭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编: 100083
        电话:10-82361097    传真: 82361098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laihua@cscse.com.cn